第一百九十七章 万事开头难,拍科幻电影更难_千禧大导演
夜书所见 > 千禧大导演 >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万事开头难,拍科幻电影更难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九十七章 万事开头难,拍科幻电影更难

  一切都是无迹可寻的,别说什么工业化了,就连原始的手工流水线都没有。

  所有电影里需要出镜的道具,都要找美工师来负责出画稿,然后再找工厂定做。

  美工师在旧时的好来坞,被称为艺术指导。

  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,这个职位变成了影片背后的所有艺术部门的头头。

  在好来坞,一部科幻或者奇幻、魔幻大片,是必然会有一个庞大的美工团队支撑的。

  艺术指导的负责人,是需要与导演以及摄影师,共同把握整部影片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形式的。

  换句话说,一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好不好,艺术指导和导演、摄影师三方各承担了三分之一的作用。

  然而,如此重要的一个职位,在目前内地的电影行业是空缺的。

  国内的剧组当然有美工团队,但没有专门搞科幻、魔幻、奇幻设计的美工团队,只有做历史电影方面的美工团队。

  怎么去给《地心引力》找来一支好来坞级别的科幻电影美工团队,就是吴渊目前需要搞定的事情。

  他亲自来到了国家航天局,从航天局这边邀请了几位年轻的专家作为艺术指导。

  然后,他又靠自己的人脉关系,从《加勒比海盗2》的美工团队里,请了几位有过科幻电影布景经验的美工师。

  最后,则是大量的从国内的一些美术院校,邀请年轻的毕业生来填充基础组员,勉强拉起了一支团队。

  这只团队由航天局的专家提供华夏、国际空间站的内景基础参考资料,再由好来坞请来的美工师在这个基础上,设计构建出近未来的,更符合电影画面审美的模板样本。

  然后,从国内美院聘请来的普通团队成员,再将其画成一张张拆解开的设计图。

  有了一个个零部件的设计图,吴渊才能拿去找一些与航天局有合作的工厂,制造出仿真的零部件。

  是的,毫不客气的说,吴渊到时候可以宣传自己电影的搭景是“军工”级别的!

  最后,吴渊那支在《加勒比海盗》剧组进修过的道具组、布景组,再用这些零部件于怀柔影视基地的摄影棚内,搭建出几个空间站的内景。

  公司的特效部门,则根据美工团队提供的概念设计图,制作太空外景的各种cg建模。

  值得庆幸,吴渊选择拍摄的是《地心引力》,不是《流浪地球》。

  与《流浪地球》那庞大的工程量相比,《地心引力》只有几个空间站室内的景需要还原搭建,室外的空间站外景和太空环境,全都要用特效cg画面代替。

  要是像《流浪地球》那样,要搭建地下城、太空电梯、行星发动机等建筑,怕是他用十年时间都不一定能完成从美工设计到各种景建成。

  没办法,现在国内能胜任这种艺术指导、美工画师以及模型师的专业人才还是太少了。

  《流浪地球》在前期筹备之前,就做了3000张的概念设计,后面又跟进了8000张。

  花了4年时间、做了11000张设计图,才完成了拍摄前的电影世界设计和实景搭建。

  相比较之下,吴渊的《地心引力》,估计只需要一两千张概念设计图。

  即便如此,吴渊保守估计,光是画好这些设计图,他组建的这支美工团队,就要花费半年时间。

  这还没算上公司特效团队做外景、太空cg建模的时间。

  然后再搭景,演员再进行一些航天员的训练,年底《地心引力》能开机都算快的了,就算拖到明年才开机,吴渊也不感到奇怪。

  这就是从零开始筹备一个科幻大片剧组的困难之处,万事开头难嘛。

  就这,《地心引力》还只是科幻大片里,在布景设计,cg建模方面最简单的一类。

  这部电影既没有机甲,也没有光剑,更没有宏伟的太空战舰和超现实的未来城市。

  有且只有几个小小的空间站而已。

  而这也是目前国内电影产业能做到的极限了。

  你让吴渊现在去做《变形金刚》《流浪地球》《环太平洋》这种科幻大片,就算有剧本在手,他也真的没办法靠国内的电影产业做出来

  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导演的能力范围,衡量的是导演背后支撑的电影工业能力和电影产业水准。

  但《地心引力》还是可以试一试的。

  吴渊斗志满满的带领着剧组的美工团队、艺术指导,便一头扎进了光影时代楼上的特效部门,每天都和团队成员泡在工作室里,讨论着《地心引力》的概念设计……

  时间跟不要钱似的,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个月。

  直到张国榕的来访,才将胡子拉碴的吴渊,从工作室里揪了出来。

  回乐坛玩了一年多的张导,终于又想起来自己已经转行做导演了,该拍新片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ssj.cc。夜书所见手机版:https://m.yssj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